射雕预售24小时破亿,电影市场流量时代回归?
春节档电影预售开启24小时,《射雕英雄传:侠之大者》预售票房破亿!这一成绩在2025年春节档乃至中国影史都极其亮眼。预售开启45分钟破千万,1.5小时破两千万,2.5小时破三千万……24小时破亿的纪录持续刷新中国影史预售票房纪录。与此同时,2025年春节档也刷新了中国影史春节档预售票房最快破2亿的纪录,《射雕》以不到20%的排片占比贡献了近一半票房,上座率超过20%,领跑春节档。
肖战主演的《射雕》引发争议,被贴上“粉丝电影”甚至“流量烂片”的标签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在仅有两支长预告的情况下,预售票房90%以上来自肖战粉丝,他无疑是影片的票房保障。流量效应再次提振电影市场,在票房持续下滑的大环境下,拥有千万甚至上亿票房号召力的流量明星再次受到关注。
流量烂片时代的终结与流量效应的回归
“流量电影”的概念源于内娱流量时代。2014年前后,TFBOYS、EXO“归国四子”等偶像的爆红开启了流量时代,鹿晗、杨洋等初代“顶流”应运而生。流量明星庞大且忠诚的粉丝群体,愿意为偶像投入大量时间、精力和金钱,粉丝经济成为电影市场的新商业模式,即通过“流量”提升电影商业价值。
因此,许多缺乏表演训练或经验的流量明星获得大量优质电影资源,“流量”成为衡量演员商业价值的唯一标准。2015年,《重返20岁》因鹿晗的流量而选择他担任主演,粉丝包场活动助力影片取得3.64亿票房。2015年至2017年,流量明星片约不断,但影片质量却持续下滑。虽然流量效应带来了高票房回报,但“流量+资本”模式却导致内容创作逻辑的扭曲,“流量电影”成为烂片聚集地。
重流量轻内容的后果是,随着热钱退潮和流量的陨落,“流量明星”越来越难撬动票房,“流量”成为贬义词,流量明星的电影资源骤减。初代“顶流”的电影作品数量锐减,流量时代也带走了为流量明星量身打造的电影。但流量效应并未完全消失,甚至在2024年呈现集中回归趋势。
流量电影的复苏与新的合作模式
2024年,中国电影市场整体下滑,但部分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却表现出色。王俊凯、王源、易烊千玺、王一博等主演的电影票房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这些电影大多是偏小众文艺题材,如果没有流量明星加持,票房可能仅在千万级别浮动。预售票房数据表明,流量明星及其粉丝对票房的贡献巨大。
这种流量效应延续到2025年春节档,《射雕》的预售票房再次印证了这一点。肖战粉丝的积极性甚至超过片方,他们自发开展地推、锁座、抢排片等活动,拉动媒体热度和市场关注度。
粉丝们不仅买票,还在排片占比少的情况下,挨个给影院打电话要求增加排片场次,甚至动员家人参与。这些原本是片方和发行方的工作,却被粉丝包揽,展现了流量明星粉丝群体的凝聚力和集体精神。
这引发了新的思考:《射雕》会是电影市场重回流量烂片时代的标志吗?实际上,流量烂片是特定时代的产物。如今行业寒冬,投资方更加谨慎,头部大制作电影很少启用流量演员担任主演。《射雕》是个例外,它并非纯粹的流量电影,影片本身也具备一定的品质保障。
电影市场似乎找到了与“流量”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,即用流量明星“镶边”。片方需要流量效应,而流量演员需要好的作品来提升自身形象。但这种模式能否持续,流量粉丝是否会持续买单,以及如何让品质内容与流量有机结合,仍需电影行业持续探索。
以上就是《射雕》24小时预售破亿,电影市场重回流量时代?的详细内容,更多请关注18183下载站其它相关文章!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